頤和園的面積達(dá)290公頃(4350畝),其中水面約占3/4。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(dá)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,根據(jù)不同地點(diǎn)和地形,配置了殿、堂、樓、閣、廊、亭等精致的建筑。
頤和園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區(qū)境內(nèi),是我國保存最完整、最大的皇家園林,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,屬于第一批全國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
頤和園原是帝王的行宮和花園。公元1750年,乾隆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。1860年,清漪園被英法聯(lián)軍焚毀。1888年,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(jīng)費(fèi)3000萬兩白銀重建,改稱今名,作消夏游樂地。到1900年,頤和園又遭“八國聯(lián)軍”的破壞,燒毀了許多建筑物。1903年修復(fù)。后來在軍閥、國民黨統(tǒng)治時期,又遭破壞,解放后不斷修繕,才使這座古老的園林煥發(fā)了青春。
頤和園的面積達(dá)290公頃(4350畝),其中水面約占3/4。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(dá)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,根據(jù)不同地點(diǎn)和地形,配置了殿、堂、樓、閣、廊、亭等精致的建筑。山腳下建了一條長達(dá)728米的長廊,猶如一條彩紅把多種多樣的建筑物以及青山、碧波連綴在一起。整個園林藝術(shù)構(gòu)思巧妙,在中外園林藝術(shù)史上地位顯著,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(shù)杰作。
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組成??偯娣e290多公頃。萬壽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閣、銅亭,臨湖畔建的千米長畫廊、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橋和石舫等都是游人必到的景點(diǎn)。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,離城約10公里。既可以坐郊區(qū)公共汽車,也可以坐專線游覽車前往。
這座巨大的園林依山面水,昆明湖約占全園面積的3/4。但它的水面并不單調(diào),除了湖的四周點(diǎn)綴著各種建筑物外,湖中有一座南湖島,由一座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。在湖的西部,有一西堤,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(yōu)美的橋。頤和園里有許多景點(diǎn)是效法了江南園林的一些優(yōu)點(diǎn)。如諧趣園就是仿無錫寄暢園建造的。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蘇堤。頤和園前山的正中,是一組巨大的建筑群,自山頂?shù)闹腔酆#聻榉鹣汩w、德輝殿、排云殿、排云門、云輝玉宇坊,構(gòu)成一條明顯的中軸線。在中軸線的兩邊,又有許多陪襯的建筑物。順山勢而下,又有許多假山隧洞,游人可以上下穿行。 頤和園的后山,其設(shè)計(jì)格局則與前山迥然而異。前山的風(fēng)格是宏偉、壯麗,而后山則是以松林幽徑和小橋曲水取勝。
順著仁壽殿北面的花臺右行,可到德和園,德和園是由頤樂殿和大戲樓組成的。頤樂殿陳列著二百多件文物。大戲樓建筑得很有特色。翹角重檐,朱欄綠柱,是專備慈禧看戲用的。生活居住區(qū)以西,是游覽區(qū),為頤和園景物的精華,分為萬壽山、昆明湖、后山后湖三部分.萬壽山前山,以八面三屋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,組成了巨大的主體建筑群。從昆明湖岸邊的“云輝玉宇”牌樓向北,經(jīng)過排云門,二宮門、排云殿、通往山腰的德輝殿、佛香閣,直至山頂?shù)闹腔酆?,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。排云殿在這條中軸線上占有重要的位置,是慈禧過生日舉行慶典的地方。殿內(nèi)陳列的各種盆景、文物,大都是慈禧七十歲生日時大臣們所送的貢品;殿內(nèi)的大幅慈禧油畫像,是一九0五年慈禧七十一歲時由美國卡爾女士畫的。
沿著前山山腳,是一條彩畫長廊,東起樂壽殿的邀月門,穿過排云門,直達(dá)萬壽山西端的石丈亭,全長七百二十八米,中間建有“留佳”、“寄瀾”、“秋水”、“清遙”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。長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畫,有西湖風(fēng)景,有山水人物,有花卉翎毛,象一座五彩繽紛的畫廊,蜿蜒曲折,把前山的建筑連接在一起。萬壽山前山面臨著廣闊的昆明湖。東岸,由北向南布置著知春亭、文昌閣、廓如亭等點(diǎn)景建筑。知春亭,位于玉瀾堂南面的一個小島上,四面環(huán)水,有橋的岸上相通。亭子重檐圓柱,幽雅別致。廓如亭畔有一石座,臥伏著一銅牛,昂首豎耳,目光炯炯地注視著昆明湖。水中的南湖島,由十七孔橋和東堤相連接,象一道長虹飛跨在粼粼的碧波之上。南湖島同石欄環(huán)繞,涵虛堂高踞島上。掩映于綠樹叢中。昆明湖西部的西堤是依照杭州西湖的蘇堤修造的。堤上遍植桃柳,著名的西堤六橋隱現(xiàn)在堤花岸柳之中,其中漢白玉雕砌的玉帶橋拱高聳,遠(yuǎn)望如一條玉帶,造型優(yōu)美。西堤西部的水域,又被短堤分割成南北兩個湖面。北部湖中有團(tuán)城島,南部湖中有藻鑒堂。昆明湖同北向南逐漸收攏,東堤和西堤在南端匯合于繡漪橋。昆明湖水便從這座橋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長河。
元朝,萬壽山稱為甕山,昆明湖叫甕山泊。明朝,曾在甕山上建了一座圓靜寺。清朝,稱清猗園。甕山泊后改名為西湖。清朝乾隆皇帝為了慶賀其母親鈕祜祿氏六十歲生日,在甕山修大報恩延壽寺,將甕山改為萬壽山,并仿照漢武帝在長安昆明池練水師的故事,把西湖改名昆明湖,全園改稱清漪園。清漪園最后建于一七六四年,共用了十五年的時間,耗銀四百八十多萬兩。一八六)年,英法聯(lián)軍侵入北京,園中珍貴的文物被搶劫一空,宏麗的建筑亦多被焚毀。